中国书法网,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书法行业专业在线交流门户网站

取消
  • 最近搜索
  • 热门搜索

清除最近搜索
换一批

典雅有致气韵自心 况尉书法艺术欣赏之四

典雅有致气韵自心 况尉书法艺术欣赏之四

>>>艺术简历<<<

况尉,原名况维亭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,书法专业。现任: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当代书法教研室主任、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、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民国书画史钩沉课题组研究员、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文化大使、荣宝斋书法院学术顾问、中央美术学院“兰亭书法班”班主任。应邀讲学于清华美院、北京师范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新疆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。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,出版书法作品集多部,《中国书法》、《中国书画》、《中华书画家》、《美术观察》、《书法报》等报纸多有介绍及论文发表。山东卫视、北京卫视、央视、书画频道等皆有专题介绍。

>>>艺术评论<<<

笔圆而韵胜——读况尉先生书法

杨建虎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

“韵”,作为文艺理论的一个审美概念和范畴。它不单纯是客体的抽象表达,也不单纯是主体的知觉体验,而是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。鲁枢元把它看作是“主体与客体相互扭结的网络状态中的一种状态,是一种非心非物,亦心亦物的现象状态。”(《超越语言》)“韵”的词义特征体现着人与人、人与文学、人与艺术、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折射。“韵”超越了形相,是一种可感知的直觉关照,通过特定的符号把作者的情感外现转化成具体可听、可看、可读的形式。

早期的“韵”与音乐相关,其次用于体态之“韵”,指在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藻,人的形体流露出某种姿致美。《齐书·周颙传赞》:“彦伦辞辨,苦节清韵”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(王澄)风韵迈达,志气不群。”这种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反映在文学上,便产生了诗文之“韵”,指诗有余蕴,文含余意,常于平淡中有深远无穷之味。如苏轼评柳宗元诗云:“李、杜之后,诗人继作,虽间有远韵,而才不逮意。独韦应物、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澹泊,非余子所及也。”(《书黄子思诗集后》)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言:“诗之有祌韵者”,“如水中之月,镜中之象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“韵”用于书画,成为品评的重要标准,指艺术作品形式的表现性引发欣赏者产生的情感效益,言外之意、象外之象。书画之“韵”,葆有风韵、韵味、气韵、神韵等不同的审美指向,表达了一种柔性的美感,含有静谧、清雅、含蓄、空兮灵兮、混化超脱之美。蔡襄《论书》:“书法惟风韵难及。虞书多粗糙,晋人书,虽非名家,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。”张彦远《论画六法》:“今之画纵得形似,而气韵不生,以气韵求其画,则形似在其间矣”。

读况尉先生的书法,那种含蓄蕴藉、冲淡清远的韵味,无疑是他最重要的特质。“如见其挥运之时”有一种“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淡然和朴实。

或许你会觉得他的书法缺少感官刺激,但他似乎从不屑于简单的凸显,娓娓道来的儒雅远胜于荒疏粗率的创新。

“创新”从来就是一个不老的命题。何者谓“新”?

或以为笔法新奇、结构怪诞,与传统判若鸿沟的面目,便可冠名以“新”。群体特征比较明显:行头上蓄发过肩者有之,穿道袍者持拂尘有之。艺术上追求“前无古人”,闻着就有点书法“大革命”的火药味,非此即彼,表情严肃,态度坚决。有“不识泰山”者敢言其像古代某书家,足让人生断人香火、挖人祖坟之恨。不与你吹胡子瞪眼已是涵养表现。殊不知这也是一种“俗”,一味的“前无古人”也落得个“后无来者”。

或以为在传统上迈进半步曰“新”。行止合度,不激不厉,字里行间,纵横跌宕,盎然有书卷之气,君子风度跃然楮墨之上。当然这种书风,往往和经典的面貌仅一步之遥,非熟稔书道者不能悉知其妙。

窃以为况尉先生的书法,混言之则似乎与传统面貌类同,析言之则有自家面目。笔法上,圆润和畅,筋骨内含,一片“宽闲圆美”之感。在恪守传统的中锋用笔之余,时见散锋用笔的率意,甚至有“刷”笔,元气淋漓但未见狼藉。一犹在平静的湖面,顽皮地投一粒石子,浟湙潋滟。少了这丝平湖潋滟,便流于匠气,多了这分波澜顿觉韵味深远

结体上,以平正为尚,势和体均之中,略含险绝之态。险绝处“森森焉若武库之矛戟”,但未觉“矛戟在前”,他巧妙的应用圆润的点画和转折,冲淡了这种“冷光闪闪”的凌厉,反而在他精心的调和下,平添了几分莫可名状的韵味。

值得称道的是他连绵相属,气脉不断的书写性。观其早期的临摹和创作作品,便奠定了这种生气贯通的书写方式,或是有意或为暗合,与时人聚讼于点画之似的学书方式不同。他以“学不纯师”的学书方式遍临前贤书札,舍弃细节而重视“精神流露处”,对古代名迹的体验能介乎古人和自我之间,既踵武古人,又思忖自我。每一遍临摹都是一次洗礼,以“六经注我”的治学方式使古人为吾所用,故其书法大都带有本家笔法,所谓“楚人习夏,不能无楚”,追求一种“不期工而自工”的境界。朱和羹《临池心解》言:“作书贵一气贯注。凡作字,上下有承接,左右有呼应,打叠一片,方为尽善尽美。即此推之,数字、数行、数十行,总在精神团结,神不外散。”在他娴熟挥运中,常因势生形,顺势成篇,似乎为不经意间的妙手偶得,其实是千锤百炼的匠心独运,妙在预想与混沌之间,应目会心,神超韵得。

苟有恒,深信这种韵味定能自有芬芳。

>>>作品欣赏<<<


----我是有底线的----

上一条:莫言谈“书法之用” 发布榜书作

下一条:山东高唐百幅书法作品捐赠“白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