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书法网,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书法行业专业在线交流门户网站

取消
  • 最近搜索
  • 热门搜索

清除最近搜索
换一批

王羲之书法名迹概览

王羲之书法名迹概览

现在所见的王羲之书迹,不外楷书、行书、草书三体。唐朝书学家张怀瓘说,羲之能写六种书体,所谓“隶、行、草书、章草、飞白书入神,八分入妙。(《书断·王羲之传》)”唐人所说的“隶书”,即今之楷书;所谓“八分”,指今天所说的隶书;“草书”则指不同于旧体章草的今草。王羲之有一件章草《豹奴帖》传世,宋徽宗大观三年(1109),王寀在汝州(今河南临汝)摹刻的《汝帖》,第六卷收刻《豹奴帖》。宋徽宗宣和内府所藏王羲之243帖,有章草《豹奴帖》(《宣和书谱》著录),现在只有刻本。唐人说王羲之还能八分隶书、飞白书,如果唐朝还能见到王羲之这两体书迹的话,唐以后就失传了。

20世纪初,敦煌藏经洞发现巨量古代写本,有唐人临王羲之《瞻近帖》《龙保帖》《旃罽胡桃帖》《服食帖》,都是草书,都是残本,分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、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。这四件临本,属于王羲之《十七帖》中的草书帖。还有一件《其书帖》,也是草书,罗振玉收得,现在下落不明。

《十七帖》是太宗贞观内府装裱的羲之草书长卷,29帖装为一卷。唐朝张彦远《法书要录·右军书记》记载,“《十七帖》长一丈二尺,即贞观中内本也,一百七行,九百四十二字,是煊赫名帖也。”唐朝御府装背王羲之书帖的规制,“率以一丈二尺为卷”。现在传世的《十七帖》,都是刻本。上海图书馆藏本、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本为宋拓本,皆印行于世。河南开封博物馆也藏有一本,据称也是宋拓本。

王羲之书迹,人们“但以王书为最,真草一概,略无差殊”。对于专家来说,这是“肤浅之人”的看法。唐朝张怀瓘认为,王羲之书迹也有差等:“大王草书字直,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;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”,“至如《乐毅》《黄庭》《太师箴》《画赞》《累表》《告誓》等,但得成篇,即为国宝,不可计以字数”(《书估》)。这样说,虽是为了“取世人易解,遂以王羲之为标准”,用以明晰“自古名书”的贵贱,却透露了唐朝书家对“王书”次第的一种认识:楷书第一,其次行书,再次草书。

羲之的书迹,草书帖多,容易见到(敦煌发现唐人临羲之帖,都是草书)。楷书帖只有很少几篇,物以稀为贵。但张怀瓘重楷书、轻草书,还有他的书法标准:“(右军)真书妙极,又人间切须(楷书帖是必需品)”;“逸少草有女郎材,无丈夫气,不足贵也。(《书议》)”

1、王羲之楷书

南朝陶弘景为梁武帝鉴定王书藏品,曾写信问梁武帝:“逸少有名之迹,不过数首,《黄庭》《劝进》《像赞》《洛神》,此等不审犹得存否?”这些名迹,都是右军用楷书抄写的前人文章,有的已经失传。

褚遂良《右军书目》著录的王羲之楷书五卷十四帖,第一卷《乐毅论》、第二卷《黄庭经》、第三卷《东方朔赞》,都是一帖一卷。后两卷是数帖合为一卷。武后朝曾经“见育宫中”的武平一(甄)说:唐太宗“万机之暇,备加执玩”的王羲之书迹,“《兰亭》《乐毅》,尤闻宝重”《徐氏法书记》。

褚遂良排序的三件王书小楷,书家看作王羲之的代表作,历代传刻,流传很广。这三篇小楷的墨迹本,北宋尚存,宋人多有记载,是真迹还是临摹本,难以知晓。台北故宫藏有一卷《黄庭经》墨本,定为唐人临本。

还有一件行楷书《来禽帖》,笔画劲直、厚实,具翻挑笔势,与《乐毅》、《黄庭》、《画像赞》的体态有所不同。因为《来禽帖》是写给周抚的尺牍,虽是行楷,也装入草书长卷《十七帖》中。

2、王羲之行书

行书体势,“非草非真,离方循圆”,虽说介于草书、楷书之间,写起来左右逢源,“兼真者,谓之真行;带草者,谓之行草。(张怀瓘《书议》)”

王羲之《丧乱帖》《得示帖》《频有哀祸帖》《忧悬帖》都杂有草法,时或一笔写两三个字。此种笔势连贯造成的形态变化,在羲之,是简率之笔,后人临习,难度却大。《丧乱帖》体态由行而草,笔势由徐而疾,富有变化。《丧乱》和《二谢》《得示》摹于一纸(敦煌发现的唐人临王羲之《瞻近》《龙保》二帖,也是写在同一张纸上),八世纪经日本遣唐使带入日本,2006年春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。有记者报道,说是“真迹”,其实世间已无右军真迹,所见都是复制品。

行草书的特点是行草相杂,“非草非行,流便于行,草又处其中间”。此种体势,王羲之尺牍书迹很常见,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。但献之行草书的笔势更为风流,例如《十二月帖》,笔势如“一笔书”,把连绵的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。也许这个缘故,唐人说王献之“才高识远,行、草之外,更开一门”,而且分出二王各有所长:“逸少秉真行之要,子敬执行草之权。”(张怀瓘《书议》)

《兰亭序》是“逸少秉真行之要”的名作。三百二十四字,个个欹侧妍媚。分析《兰亭序》书法,唐朝何延之首著先鞭。他观察细心,注意到“之”字“乃有二十许个,变转悉异,遂无同者”,这个论点后来成了书家品评《兰亭》书法的“口头禅”,而且把“有重者皆构别体”当作书法的一条金科玉律。

宋朝以来,书家折服《兰亭》,奉为行书极致之作。黄庭坚说:“《兰亭序》草(草稿),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。反复观之,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。”(《山谷题跋》卷四《跋兰亭》)董其昌说:“《兰亭叙》章法为古今第一,其字皆映带而生,或小或大,随手所如,皆入法则,所以为神品也。”(《画禅室随笔·评法书》)越是晚近的书家,越是觉得《兰亭》尽善尽美,妙不可及。

右军行书尺牍,近似《兰亭序》者,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平安·何如·奉橘三帖》,日本前田育德会收藏的《孔侍中帖》。

王羲之的行书,虽有真行、行草之分,体貌风格大体相近。唯有《姨母帖》笔画形态圆浑含蓄,结体平正,显得古拙,近似古楼兰遗址出土的魏晋行书,当是羲之早年书迹。

3、王羲之草书

王羲之的草书尺牍,章草《豹奴帖》之外,都是简便的“今草”,多写于出守会稽之后,有的晚到去世的59岁那一年。羲之晚年草书尺牍,笔调、形态并非一律,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。

这里介绍四件草书墨迹,大体反映了羲之尺牍草书的不同面貌。

周正的《逰目帖》《蜀都帖》

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尺牍,名为“逰目”,唐以后的命名。

《逰目帖》草法周详,字间有连并之笔,但字态端正,仿佛草书中的楷书。卷后明人郑柏题跋曰:“寓森严于纵逸,蓄圆劲于蹈厉”,比较允当;说它“起止屈折,如天造神运,变化倏忽,莫可端倪”,则是艳羡之词。

这件《逰目帖》原是摹搨本,至于是哪个时代摹搨,意见不一。罗振玉认为是唐初搨本,即唐太宗时期的搨本;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(内藤虎次郎)认为是更早的南朝陈搨本。此帖毁于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之灾。前几年,北京文物出版社复制中心赵力华先生依据1930年代京都小林写真制版所出版的珂罗版印刷品,利用高科技复原技术,将单色的《逰目帖》还原为彩色,笔画、墨汁浓淡都接近原帖,仿佛“起死回生”。

姿态多变的《远宦帖》(《省别帖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):这件尺牍,第一行下笔重,笔画粗厚,侧笔、折笔很明显。后面五行,多用笔锋。此帖运笔自然,显出转折提按的书写节奏,整篇看,笔势并不纵放,似乎在意单字的造型,结字姿态多变。帖中第二行末两字残,应是“昌诸”二字。



用户留言

  • 昵称:
  • 手机号:
  • 内容:

上一条:梁实秋书法艺术

下一条:何绍基的书法墓志铭